学术活动预告
【展览预告】]2021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超越界面——新现实中的艺术交往方式”

点击量:167 日期:2021/11/02 作者:组委会 编辑:刘野


2021成都双年展丨特别邀请展

超越界面——新现实中的艺术交往方式


开幕式:2021年11月7日15:30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7日——2021年11月21日


策展人:崔付利

承办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展览地点:西南交通大学美术馆(成都郫都区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8号教学楼建筑与设计馆一层)

指导单位: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主办单位:成都市美术馆

协办单位:成都城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展艺术家:陈伟才  邓筱  葛宇路  何利平  贺勋  华伟成 李勇  李勇政  列车计划

临时美术馆  刘成瑞  宋兮  童文敏  王翰林  羊蹬艺术合作社  姚朋  易连  张晓  周斌



超越界面——新现实中的艺术交往方式

前 言


互联网和科技智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人类存在的原有体系范畴。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现实,从工业生产到人工智能,从生育繁殖到基因编辑……科技智能影响的不仅仅是人的行为,更是“人”的形态和概念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但自然也导致了当下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界面效应”,视觉惊奇和“网红打卡”成为当代艺术中新的消费景观。尽管这与鲍德里亚所提出的消费过程隐匿在商品的高超美学和心理学的结构中有所不同,但那种炫耀式的景观表象对人深层心理下的意识统治和支配毫无差别。

新的媒介、新的交互方式、新的传播内容使得事物与现实相脱节而变成互相承接的等同符号的强制模式,鲍德里亚所提到的消费意识形态在今天也越来越隐性化,消费、交往、审美开始更隐藏在互联网和智能化所承载的“界面”之内。智能社交的每一种媒介作为信息自身强加给世界,然后通过信息编码、过滤重新诠释了世界实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个被围观的崇拜对象。当代艺术在“界面效应”中越发不触及“人”,无关乎“物”,更忽略了“情”。那当代艺术及其自主性在这种智能化的新现实语境中又将扮演着哪种角色?当代艺术能否构建一种新的交往理性和交互方式?

葛宇路  《 广场》


易连  《Myth Practice 5》


童文敏  《反射—松林》


“超越界面”不是对智能交往的质疑,也不是对智能社会的恐慌。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绝不会被个人意志所左右,人与机器的界限在未来甚至逐渐模糊。智能时代或许能够让艺术家获得丰富的思维介质和存在体验,但当代艺术在这种智能化的新现实中如何去体现那种温暖的人性关怀,以及微妙的、超逻辑的人际处理方式。智能是一种媒介,而艺术是一种方法,也就是说社交是能指本身,而并非智能。智能社交是一套意义系统和社会秩序,在智能社交中如何确保真实的人不是缺席或者被删除的,或许艺术就提供了智能社交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羊蹬艺术合作社


时速120公里  《大浦当代艺术馆列车计划》


临时美术馆   《打包一座美术馆》


展览邀请了国内19位(组)艺术家参与,他们分别是陈伟才、邓筱、葛宇路、何利平、贺勋、华伟成、李勇、李勇政、列车计划、临时美术馆、刘成瑞、宋兮、童文敏、王翰林、羊蹬计划、姚朋、易连、张晓、周斌。每一位(组)艺术家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展览主题“超越界面”,他们有的强调个体与他者的关系建构;有的则是自我为敌,克服某种惰性经验;有的艺术家则是注重与现实与现场的在地关联。比如焦兴涛发起的“羊蹬计划”项目,以一种协商、参与的方式与贵阳羊蹬镇的村民共同发起了一场在地性的艺术实践。“时速120公里大浦当代艺术馆列车计划”在正常行驶的往返西宁、成都两地的k1058/1060次列车上实施。强调对艺术活动过程预设的颠覆和对未知的执念,让每一个个体跳出自我熟知和依赖的经验系统,从“舒适区”踏入陌生的“危险之地”。同样作为项目,临时美术馆以“打包一座美术馆”的方式来回应即将面临拆迁的无奈现实。


陈伟才  《大浪当代美术馆》


何利平  《花岗石》

贺勋  《纽约,纽约,哥》


陈伟才的“大浪当代美术馆”也是围绕即将拆迁的建筑物所展开的,他在深圳将一座拆迁在即的建筑改造成美术馆,并出任一个小时的美术馆馆长组织展览和作品收藏。何利平在深圳城中村驻留期间,他以微干预的方式与村民展开互动创作,将生活中的日常经验转化为创作经验。周斌的“365天计划”更像是自我改造,逼迫自我进入一种“困境”。刘成瑞的“十年计划”是一件“未完成”的作品,他每隔十年回到曾经支教的青海刚察县,兑现与当时182位学生的见面之约,直到自己死去。


刘成瑞   《十年计划》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李勇政从中国南方出发,前往中国西部边境地区附近请当地人在荒漠中的峡谷共进晚餐,让我们看到荒野和冷漠中的浪漫和温暖。王韩林的作品与其父亲的重病遭遇有关,他在与父亲和医生交流后所形成的医学知识基础上,以艺术的观念和语言对生命、死亡的意象表达。宋兮的作品借用百度相似图片功能,以艺术家的自拍照为母本,通过他创建的公式搜索出三代拉拜法人,构建了互联网中虚拟但又存在客观关系的族群。姚朋的“寻找冠园”同样也与虚拟和现实有关,他的作品以一张旧金山唐人街的街景为背景,通过他的主观想象和现实交往,构建了一段既虚拟又真实的跨时空对话。


姚朋   《冠园酒家 》


李勇政  《界桩》


周斌   《365天创作计划》


张晓的作品从摄影延伸到项目和计划,出身于烟台的他以苹果为媒介,加强了与家人的亲情和联络。李勇的作品注重对空间历史的文化研究,在历史与当代之间、材料与情感之间去重组一种叙事结构。华伟成的作品以影像的方式纪录了重庆洋人街精神病人孙治国的生活片段,并在这个过程中两人建立了一种充满信任和依赖的朋友关系。易连同样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了他在日本驻留期间邀请驻其朋友管Umi“神话练习”的过程,Umi画外音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与画面中的自己构成了一种既呼应又背离的关系。


张晓  《恭喜发财 》


王寒林  《内啡肽的火焰》



宋兮  《拉拜法人》


贺勋的作品《纽约纽约哥》记录了他在国内的街头,通过向他人问路的方式寻找并到达“纽约”,以一种严肃而又诙谐的方式回应着这件本身荒谬但又真实的日常现实。葛宇路的创作方式一直也是诙谐而严肃的,他通过一直盯看路边摄像头的手段最终将背后“观看”他的人寻找出来。邓筱的作品中充满着科技理性,但与那种冰冷的科技和被凝视的炫耀景观不同,她作品中的给人预设了个体与自我、时空的对话空间。童文敏的创作经验来源于身体感知和现场场域的交叉地带,她将一种“物化”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等同、融合一体,既有对身体自身逻辑的反观,又充满一种诗意的叙事方式。

华伟成  《像孙治国一样吃火锅》


李勇 《郊区的文学》

邓筱  《无极》


当代艺术不仅仅是被观看的对象,它需要从被凝视和仰望的神话中走进现实。在新的消费景观和审美意识所交叉形成的新现实中,“超越界面”既是对取悦和献媚式艺术形式的再次审视,也试图在新的现实中去构建个体与自我、他者和社会的新的交往方式。在“界面”之外,当代艺术可以回到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在与现实的拉扯、博弈、纠缠甚至妥协中,期待着某种深化的意外。


(文/崔付利)